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凯发app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辰河之光,心心相传”——记采访辰河目连戏国家级传承人周建斌

周建斌,男,1963年生,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人。1976年考入溆浦县文艺学习班(戏曲科班),师从著名辰河戏小生演员杨宗道,他演出的《凤仪亭》《幽会放裴》《百花赠剑》《蜜蜂头》《目连戏》等传统武戏和文戏,都得到了前辈艺人的亲授。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怀化市戏协会员,溆浦戏协主席。1976年起从事辰河戏表演,攻文武小生。曾获怀化市优秀演员称号,导演的《乡葬》获湖南新剧(节)目优秀剧目奖。2019年起在县职中“非遗班”任教两年。

图片1.jpg

▲台下采访周建斌老师(唐璟摄)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暑期“三下乡”——“传承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走进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中心进行戏曲非遗传承调研,对周建斌老师进行全方位的采访拍摄,几天下来,实践团队的学生们追随周建斌老师演目连戏、访谈、传承教学,目光由最初的好奇到充满敬仰,因而访谈起来时,亲近熟悉了许多。

图片2.jpg

团队学生拍摄周建斌老师剧照 (唐璟摄)


图片3.jpg

▲团队学生采访周建斌老师 (唐璟摄)


“他演起戏来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对周建斌老师的第一印象是7月17日观看完《正目连第一本》演出后,台上的他容光焕发,唱腔和表演极具个人特色,台下的他神色略显疲惫,谈及自己的传承之路,回忆起自己初入戏曲行业时的艰辛与不易,周建斌老师感慨万千。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职业。

▲周建斌老师演出照(唐璟摄)


▲周建斌老师在梨园茶楼演出照 (董济源摄)


“会演戏还要会教戏。”通过观看周建斌老师对年轻演员的教学,可以用“心心相传”概括周建斌老师的传承理念。他认为,传承辰河目连戏不仅仅是为了延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认为,作为传承人,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传承品德和精神,做到“心心相传”。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而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来传递这些情感和性格,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精神,才能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何看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这一举措?”周建斌老师认为,“这项工程是因为许多传承人的绝技、技艺来不及系统的记录就已经去世了,因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提前,从原来的记录8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到现在记录60岁以上非遗传承人。正是国家的高度重视给非遗传承打上了一针‘定心剂。’”他认为自己从事的这种艺术,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配合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义不容辞的。“自己没法做到的事,现在有人愿意来帮我们做下去,我们一定会尽全力配合。”

“如何看待数字化传承非遗艺术?”他认为,如果不经过系统的记录,在传承和传播方面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用最真实的影像资料的形式保留国家珍贵的非遗艺术,也就是“数字化”传承。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来促进辰河目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是最终目的。同时,他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数字化”是一个很好的传承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辰河目连戏老师傅们以口传心授为主,好处在可以因材施教,它可以因人而异,它可以风格多样,形成多样的一个传承,很丰富。一个师傅可以传不同行当,所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传承的手段,口传心授等于是把整个的经验可以活态的去传承,“数字化”的缺陷就是在“活态化”这一块有一些不能够概括全面的,但是它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手段。“在戏曲表演中,更希望把“活态”的东西保留下来,它比文字和影像记录更加重要,传承发扬必须有东西”,他反复提到,这些“活的东西”,文字或影像还不够,还要有人的交流互动,才能把祖祖辈辈传下的艺术活生生呈现,因而,他提出“两个培养”,“首先要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其次要培养观众。”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将辰河目连戏传承下去,周建斌老师在担任溆浦县辰河目连戏剧团团长时,由溆浦县文化旅游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职业中专联合招考,招到30名目连戏传承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在溆浦职业中专开设了“非遗班”,他亲自任教,非遗班是2017年招生2018年春季开学,学习是两年,实际上学了三年,到2020年才毕业,只有一个学生因自身条件原因退学,其他的学生全部转入辰河目连戏保护中心,他们现在主要以排练演出为主,兼顾县里的大型活动,宣传普及活动。如今,这些00后们已经逐渐成长为辰河戏曲传承保护的生力军。他介绍说,“辰河目连戏保护中心请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辰河目连戏的艺术总监方晓慧老师,她对整个目连戏的流程都比较熟练,她来了以后,中心准备把原来16本的目连戏按照录像从头到尾全部重排一次,传授技艺给年轻人。”

7月17日周建斌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培养观众与辰河目连戏交流互动”的重要,带团队成员走进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梨园茶楼。梨园茶楼是1997年文化体制改革时酝酿产生。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由退休演员或者民间老艺人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半进行辰河戏演出,每年300多场,通过不断吸取爱看戏的观众们的意见、需求,从当年向自己师傅家借观众坐的凳子,到现在配备有一个比较完备的演出场所,实现了培养观众、培养戏曲民间市场,实现有经济来源,保证了老艺人们的生存,在整个辰河戏地区来说开创了先例。

7月20日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中心00后演员们表演《花木兰》送戏进社区,在后台周建斌老师时不时的提点演员们。他认为排演《花木兰》一些小剧目对青年演员的成长还是很有好处的,现场的观众对他们的工作还是有充分的肯定,当然,也还有经验不足,声腔、表演等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凝练和加工,他笑着说,“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图片6.jpg

▲青年演员们出发“送戏进社区”(唐璟摄)


图片7.jpg

▲青年演员们送戏进社区表演《花木兰》(唐璟摄)


谈及个人对未来的期许。周建斌老师说,希望可以用往后的时间,把辰河目连戏的16本全部排演完成,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辰河目连戏的传承行列中来,共同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也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辰河目连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图片8.jpg

▲团队成员与周建斌老师合影 (刘伟杰摄)


对“传承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这几天的密集采访调研等,他称赞道,“从你们身上看到大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有一种责任感、热情。很欢迎你们来对这个进行研究、记录,对它进行宣传。”他说,“你们调研过程中感受、体会、认识到民族文化一些珍贵的东西,价值体现在哪里。同时通过你们这种行动带动整个社会一种观念、理念、意识。起码一个,对你们来说,经历感受后,你们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很珍贵的,那么通过你们再推广宣传出去,通过数字化的记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宣传、一种推广、一种认知度,在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很有好处的。”他说“非常感谢你们,能够通过将非遗文化宣传记录,包括亲自来体验等这些手段扩大推广出去,通过这一种采访、记录增进我们与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和一种完整的体系,让它能够传的更宽更远,让优秀传统文化像鲜花一样长久盛开,在祖国这个百花园中能够鲜艳夺目。”

图片:潇湘学院

文字:潇湘学院

编辑:刘虹玉

网站地图